我很庆幸,在10年前读过这本书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53 点击次数:190
图片
图片
有人问过我:「你庆幸自己读过哪些书?」我想了想,这样的书还是不少的,比如《富兰克林自传》,让我践行了十三项美德,提高了个人修养,还有《金瓶梅》,让我见识了赤裸裸的人性。还有另一本,就是冯友兰先生写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。
这本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它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哲学入门书,而是冯友兰先生1946-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,经整理后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。
作为20世纪中国一代哲学大师、新儒家创始人,冯友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,把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介绍给西方读者。
书中涵盖了从孔子、老子到王阳明等历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,还把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等不同流派的思想融会贯通。
最难得的是,冯友兰把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中国哲学研究中,让东西方思想产生了奇妙的碰撞。这本书出版后在全球广受好评,成为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读本。它不仅是大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作,更是一本能影响人一生的文化宝典。
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,是关于「既入世又出世」的中国特色的哲学。冯友兰认为,中国的圣人既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,又要保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
就像孔子说的「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」,山代表着坚定不移的品格,而水则象征着随机应变的智慧。这种处世哲学告诉我们:做人既要脚踏实地,又要心怀理想;既要解决眼前的问题,又要懂得随机应变。
冯友兰还认为,随着科学的进步,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,但人对超越人世的渴望却永远存在。
这种渴望,未来将由哲学来满足。而中国哲学恰恰具备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,这也是它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。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观点,是关于圣人的定义。在冯友兰看来,中国的圣人与西方的圣徒不同,他们不是远离尘世的修行者,而是在人伦日常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智者。
一个人要成为圣人,不需要表演奇迹,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更高的觉悟去做平凡的事。这种既不同于完全出世的佛教徒,也不同于纯粹入世的俗人的处世之道,而是轰轰烈烈地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,并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为什么说我庆幸在10年前读到这本书呢?读到这本书时,我正处在人生的低谷。那时刚大学毕业,找工作处处碰壁,对未来充满迷茫。可是读了《中国哲学简史》后,我慢慢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待困境。
图片
它也让我明白,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而是可以找到一条既能安身立命又能追求精神成长的中道。现在回想起来,正是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处世智慧,帮助我度过了那段困惑的日子。
我没有盲目追求功名利禄,也没有一味沉迷精神世界,而是在自己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寻找生命的意义,这种生活态度,都是读了这本书之后给我带来的转变。
还有更重要的一点,是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的:读了这本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就有一种穿上了金钟罩铁布衫,刀枪不入的感觉,至少能够抵挡不少邪魔歪道了。
因为读过之后我就知道什么才是正心,正心了才能修身,这也是这十年来我读了很多毒鸡汤的书,也不会被带偏或者同化的原因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